酒泉档案信息网>业务建设>学术研究>浏览文章

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做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

更新:2023-12-26  来源:酒泉市档案馆  作者:张华

摘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推进,编制部门将档案馆和档案局进行了分设,档案局划归市委办承担档案行政职能,而档案馆作为承担公共职能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档案的管理利用工作。机构改革也促使了档案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档案业务工作中来,从而为党政机关、专家学者、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机构改革、局馆分设、优质服务、档案载体、档案门类、档案数量、红色档案、数字化推进

  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可以说档案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档案利用服务。档案的收集、征集、整理、编目、编研等工作的规范与完整也直接影响着档案查阅利用的效率。档案馆作为承担公共职能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档案的管理利用工作。机构改革也促使了档案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档案业务工作中来,从而为党政机关、专家学者、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但随着档案数量、利用群体、档案载体和档案门类的增加也为档案利用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课题,而这些档案利用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也需要我们加以尽快解决。

  一、新时期档案利用工作现状

  酒泉市档案馆是酒泉市委直属参照公务员管理正处级事业单位,2019年局、馆分设后市档案馆核定编制13人,现实有12人。机构改革后,市档案馆主要承担馆藏档案接收开放、保管保护、开发利用、抢救修复、编研、展览、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目前,馆藏全宗211个,馆藏各类档案267323卷(册)320054件,其中文书档案66741卷、274108件,专业档案76043卷、6862件,科技档案10996卷93件,实物档案1249卷,音像档案769卷,照片档案78908张,重大活动档案52卷38357件;历史档案17769卷634件;馆藏图书资料14796册。

  近年来,酒泉市档案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对档案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工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档案资源体系有效丰富。一是定期下发通知开展到期档案接收进馆。编制了《酒泉市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细则》,及时修订、补充、完善档案门类接收一览表,确保了市直各全宗单位到期电子、纸质档案“双套”接收进馆。二是多方接收、征集地方特色档案。先后接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民族团结示范市创建、“疫情防控和精准扶贫两类档案”等重大活动档案737盒、13222件。征集接收温家宝等重要人物档案100余件;汉简134枚、地契500余张;本地作家著作、手稿1000余本;照片档案15000多张,底片27000多张。三是大力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开展了馆藏各类档案目录计算机著录、全文扫描挂接工作,目前馆藏文书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0%,馆藏照片、录音、录像档案、已全部完成数字化扫描挂接。

  (二)档案利用体系基本建立。一是创新服务方式。在档案利用中推出“六心服务”(热心、耐心、真心、用心、细心、恒心)“AB岗位制”“最多跑一次”“跨馆查阅”等特色档案查阅服务方式,得到了广大档案利用者的一致好评。接通了“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甘肃省档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开展档案异地查询,典型事例在《中国档案报》刊登。与北京市海淀区档案馆签订了民生档案跨馆利用服务协议,双方互发了《民生档案异地查询宣传册》。二是加大开放力度。健全档案开放审核制度及方法、流程,建国前档案和馆藏满25年档案做到了“应开尽开”。同时,对政策所需、群众所盼的重点档案,依法依规提前向社会开放。在当年下发开放通知的同时,在酒泉档案信息网、《酒泉日报》公布开放目录、刊登开放公告。三是加大特色档案编研开发力度。2017至2021年共编辑完成《酒泉荣誉档案》《珍贵档案图集--地契集》《酒泉大事记汇编》《古城印象(上、下)》《酒泉档案记忆--西汉酒泉胜迹拾遗》等13种编研成果。与清华大学合作并正式出版《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献类编--讨赖河卷(上、下)》;与酒泉市总工会联合编研《榜样的力量--酒泉劳模档案》。四是优化查阅流程。健全完善了档案利用各项制度,在阅览室醒目位置悬挂档案管理“九项”制度等;规范了档案资料查阅利用登记审批手续,对已开放档案持有效证件均可予以免费查阅。对于急需档案和特殊群体开展了“节假日预约查档”“电话信函咨询”“延时服务”“网络查档”等。五是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现行文件阅览中心功能,每年定期向有关单位收集当年政策性法规、意见、办法等文件,并上架公开阅览,为利用者了解实时政策法规发挥了重要作用。设立了《酒泉史跡》固定陈列展,联办了 “百年巨变看今朝”《七区图证--民国酒泉地图证照展》等大型展览,累计接待参观者3万多人次。开设了 “酒泉史迹展”“地方特色展”网上展览馆。

  (三)安全体系建设有效构筑。牢固树立档案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时刻将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安全作为档案工作头等大事来抓,全面构筑了“人防、物防、技防”的档案安全体系。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值守,对重点部位增加视频监控探头,数据存储时间达到100天以上。建立《酒泉市档案馆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办公区和档案库区实行不同的灭火系统,其中办公区设置喷淋灭火系统,库区安装七氟丙烷惰性气体自动灭火系统,公共区域重要位置摆放了手持灭火器,做到了定期检查,到期更换。强化数据安全,服务器安装了防火墙,做到了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三网隔离;开展了安全性、可用性检测,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了分类存储、格式转换和安全备份。馆藏已著录目录和全文均在省档案馆进行了异地备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档案馆藏数量和门类的逐年增加,档案利用方式的多元变化,人民群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现有档案管理利用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需要。

  一是档案馆机制需要理顺。机构改革后,市档案馆主要履行档案管理、开发利用等职能,由于与档案局的沟通协调不到位,在档案形成、依法接收等前置管理环节方面机制不顺畅,档案馆不能及时掌握各全宗单位立卷归档的具体标准、档案门类、数字化处理等情况,从而可能造成在对到期档案接收进馆时案卷质量不达标、数字档案不能提前接收的情况。

  二是档案馆功能有待完善。按照市级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市级三类档案馆面积最低标准为6600平方米,而目前酒泉市档案馆面积仅3300平方米,仅为国家最低标准的一半。由于面积所限,各项功能用房不足,造成了很多功能用房没有设置,很多特色档案不能分类存放、展览,很多重要档案不能按时接收。在档案安全管理方面,由于经费所限,档案温控系统、门禁系统、消杀系统、数据机房等安全管理设施都没有购置。

  三是档案人才队伍不尽合理。馆内现有12人中,从年龄上看50岁以上有6人,占50%;40至49岁3人,占30%;40岁以下仅2人,占20%,人员老化严重。从专业上看,12人中,没有真正档案专业毕业人才,也没有计算机专业管理人才,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四是档案信息化水平不高。由于经费短缺,档案数字化进展缓慢,离数字档案馆建设要求有很大差距。馆内至今没有完成馆藏档案目录和全文数据资源库建设,没有建立档案数据机房,没有实现档案资源总库与档案查阅利用总库分开。档案查阅利用系统仍然使用2003版的软件,没有进行系统升级,很多模块内容老化,已不能适应当前档案查阅利用需求。

  三、工作措施建议

  一是加强局、馆沟通对接。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若干措施》,建立健全档案局、馆工作联动或协作机制,加强向市委和市档案局的汇报沟通,协调解决制约档案事业发展人、财、物等瓶颈问题,着力构建党委领导、党办牵头、局馆联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档案工作新格局。

  二是完善档案馆各项功能。结合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工作,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上,加强红色档案资源征集力度,重点征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酒泉视察和工作时产生的资料、影像等以及西路军红色档案;深化重特大事件档案收集工作,建立脱贫攻坚、新冠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事故等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清单,全面收集,规范整理;优化民生档案收集工作,围绕就业、社保、教育、健康、医疗、生态、安全生产等重要民生领域,加强档案资源的收集、管理、利用,为改善民生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档案支持。加强红色档案收集保管。在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上,贯彻实施《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加快推进档案开放工作,推动建立由档案馆牵头、档案形成单位或移交单位参与、双方共同负责开放审核的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继续实施“六心”服务、“AB岗”、“延时服务”“预约查询”“异地查询”“网络查档”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推进档案利用的效率和质量;加大档案编研力度,主动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找准档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和结合点,联合文史专家、科研院所编辑出版具有较高质量的编研成果,为编史修志、决策参考、科学研究、落实待遇提供支持和参考;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酒泉”为主题举办档案展览,并通过网上展厅更好宣传酒泉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上,积极推进档案馆建设工作,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档案馆新馆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尽早使市档案馆新馆建设纳入规划;落实档案安全工作责任制,修订完善档案安全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档案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开展档案库房管理改造提升工程,协调相关部门配齐温湿度监控调控、消防、安全防范系统设施设备。

  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据现有人员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加大人员岗位练兵和专题业务培训,通过外出培训和参观学习,学习发达地区档案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人才引进,积极争取组织、编制、人事部门支持,在目前公务员编制限定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引进一批档案事业专业化人才,以适应不断增加的档案业务管理需求。加大人才流动,积极推荐馆内人才向外交流,切实增强档案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对照《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加大对馆藏档案数字化、进馆档案电子化处理力度,尽快完成馆藏各类档案目录计算机录入和全文扫描工作,切实实现馆藏档案计算机管理和检索利用。加大数字化设施设备投入,积极争取资金建立档案数据机房,配备服务器、防火墙、安全检测设备,实现资源总库与查阅利用完全分开。积极与档案局沟通协调,由档案局牵头研发适合酒泉市情的“档案整理查阅利用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整理、归档、开发、利用一体化处理。


  作者简介

  姓名:张华      出生年月:1976年10月

  学历:大学 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

  工作单位:甘肃省酒泉市档案馆

  地址邮编: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富康路16号   735000

  联系电话:13830700915

  电子邮箱:460804808@qq.com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责编:酒泉档案